2020年12月13日下午,我院主办的“八闽历史教育协作研讨会”学术论坛于线上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本次学术论坛设置主旨演讲与专题讲座两个环节,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福州教育研究院、厦门双十中学、永安第三中学、漳州第一中学、莆田外国语学校六个单位的专家教师进行分享,我院教师郑士璟老师担任会议主持人。
一、主旨演讲
演讲1
主题:史料阅读的问题设计
主讲: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汉林老师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为例谈“史料阅读的问题设计”。厘清史料阅读的任务,是做好问题设计的先决条件。问题设计取决于提问目的。如果将提问定位在事实的确认,那么问题不外乎“是什么”“对不对”“有没有”。如果将提问定位在思维的激活,那么问题就常常表现为“为什么”“你如何理解”“你有什么依据”。而史料阅读的任务,其一是读懂史料的意思;其二是揭示史料的意义。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读懂史料的意思,包括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读懂史料的深层意思,就是要养成学生历史思维的习惯。要想读懂史料的深层意思,停留在对字、词、句及其结构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看史料讲了什么,更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些,以及为什么在此时此地以此种方式来讲。这就涉及史料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的信仰、观念、目的、动机、意图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揭示史料的意义,是指揭示史料在当时及对后世的意义。
演讲2
主题:谈使用统编高中教材的几个“注意点”
主讲:方颖(福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
关于使用统编高中教材的注意点,方老师首先带领与会者共同关注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其次,认为备课时需要准备一套初中统编教材,关注初中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既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再次,要吃透、用足高中教材和教参,把握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思路体例,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理念。同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来拓展他们历史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方老师建议与会者基于“单元主题”建构教学逻辑。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要遵循重历史哲学、重历史逻辑、重历史思维的原则。通过围绕单元主题,设置探究问题,方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而对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一线实践存在的误区,方老师也提出了可贵的建议。
演讲3
主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
主讲:陈温柔(厦门双十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
一堂课该如何“理性深刻而激动人心”,很重要的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如何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艺术,陈温柔老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精准的定位;(2)发展的眼光(纵向);(3)宽阔的视野(横向);(4)系统化理解;(5)论之有据,言之有理。许多结果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动态生成的,许多历史事件也不是偶然发生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过程,动态观察,同时拉长时段,宏观俯视。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而推理必须有逻辑,逻辑的训练让课堂“言之有理”。除了正向的引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还需要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陈老师用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充满激情理性的课堂,需要时间的打磨。而课堂中过于平淡或者过于激情,则会适得其反。
二、专题讲座
讲座1
主题:成就最好的自己——兼谈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主讲:李哲治(永安三中副校长、省学科带头人)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李哲治老师提出:“教师要始终牢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我们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呢?”对于这一问题,李老师从“好老师好在哪里”、“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她认为,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以下特质:一是由理想信念;二是要专业;三是要“多心”,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四是要有魅力。明确了好老师的界定标准之后,李老师就“我们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是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其次是对照自己,教师的成长有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三个阶段,教师要不断学习,完成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最后是提升自己:第一要善于学习,与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第二是注重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从“现实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我”;第三是扎实研究,课例研习是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方式;第四是勤于实践,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做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在且行且思之中悟道,在践行中走向优质化;第五是加强动笔。用笔写下自己的成长史,自己的教育史。李老师总结道:教师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自我、战胜自我,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讲座2
主题:理性的思考是理解历史的核心钥匙
主讲:杨振华(漳州一中副校长)
杨振华老师指出,历史现象繁杂多样,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何把握历史,学习历史,始终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永恒话题。报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界定历史概念,运用概念思维。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在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就是构成历史场景的基本单位。每一个概念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定义,作为历史的学习者,必须要明确的予以界定,并熟练地把概念思维运用于历史学习中去。第二,要把握阶段特征,构筑时空网络。杨振华老师例举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对时空观念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历史学习离不开对时空条件的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对比,更离不开时空观念的基础性架构。 第三,要运用基本原理,形成唯物史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杨振华老师阐述了学习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列举出了部分和历史学习相关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四,要透过历史现象,洞察历史本质。杨振华老师指出,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只有把握其本质,才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
讲座3
主题:历史教师的阅读与备课策略
主讲:郑桂珊(莆田市外国语学校历史教研组长)
郑桂珊老师的讲座围绕着“阅读”与“备课策略”两大主题展开。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郑老师首先指出“书是粮食不是药”,书本不能只在急需时才进行阅读,而是应视为日常的粮食。当下,初中历史教材存在部分论述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日里进行广泛的阅读与学术积累,以便传授给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的基本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历史阅读呢?在这一点上,郑老师认同吴于廑先生的观点:人生治学应有“三阶梯”:宽—窄—宽。即青年时代博览群书,避免学识单一、视野窄狭;中年时代集中精力,选择某一专题深入探讨;老年阶段重新放宽视界,在专精基础上转向综合,以获取更新的成果。在讲完阅读之后,郑老师将话题引向了备课策略,指出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课魂、史实和史识。她反对备课时先做课件,再收集材料的做法,认为备课的过程应该是先收集资料,再制作课件。甚至平时玩手机、刷微博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些碎片化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资料库。而如果是阅读大部头著作,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整理重要信息,如将书上的插图拍照保存,或将书里的素材整理成表格等。最后,郑老师送给大家三个词:坚持、方法、自控力。尽管阅读艰辛,也一定要坚持阅读,广泛的阅读将令人受益;但同时阅读要讲求方法,不可盲读;此外,自控力也十分重要,应适时地远离手机,并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定好计划才能做得更好。
历时近三小时后,本次学术论坛走向了尾声,主持人郑士璟老师对各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再次感谢老师们的支持。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拓宽了与会师生的视野和思路,激发了师生们浓厚的教研兴趣。同时,也为学院提升历史师范生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供了新的思路。
供稿/社会历史学院 钟德艺、林晶、叶燕红、陈迪雅
审核/社会历史学院 郑士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