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历史沿革|特色定位
信息资源建设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开设的藏书建设课程,后改名为“文献资源建设”,最终更名为“信息资源建设”。该课程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体现出信息资源建设固本开源、融通创新的时代特色和面向现实、服务社会的实践特色。近年来,课程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为总体建设目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与实践基地互建互促,取得良好教学成效。
图1 信息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授牌
02课程改革|教评效果
以2019学年与2020学年的两个教学周期为例,课程采用了教学云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改活动,具体如下:
(1)以基本理论为纲,同步更新前沿动态,引导学生们参与。利用教材经典理论,分析学科发展基础,组织学生讨论该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不足,且需要学生们查检学术论文库,了解学科理论发展情况,思考新理论引入的可能性和适用范围;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讨论、个人作业报告形式为主;在教学云平台上发布了课程的教案内容、授课PPT、部分授课视频,以及各章节新补充的内容如期刊论文全文、政策文件文本、讲座链接以及网络相关资源链接等,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学习。分别在教材的第三章“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第五章“信息资源的采集”、第六章“数字资源建设”、第七章“馆藏信息资源的组织”、第八章“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等章节设置了近二十个项目任务,学生自由选择3-5个成员组成团队选择其中任一项目,也可在阅读教材和关注相关进展资料基础上自拟项目,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围绕项目进行任务设计、素材收集、项目汇报准备。
(3)创新考评机制。通过直播教学、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分工调研、案例教学、热点内容研讨等形式,融合理论讲授、研讨、学生课堂辩论、课下团队协作,以及实地考察、电话访谈、问卷调研等多种手段,学生们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中得到成长,评教效果良好。
03教改示例|作品展示
仅在教改两年过程中,该课程开展了两轮的PBL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们参与课程内容研究的积极性,不仅深化了课程内容,分享了教学经验,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在CSSCI期刊上发表课程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
图2 课程作品学术海报展览
表1 课程教改部分科研成果
序号 | 论文标题 | 发表时间 | 刊物级别 |
1 | 社群档案与遗产组织(CAHG)2012—2019年获奖项目分析与启示 | 2021 | A类 |
2 | 美国MLIS教育Top10院校硕士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启示 | 2019 | B类 |
3 | 文化治理视域下“农家书屋+儿童教育”运作模式发展研究 | 2022 | C类 |
4 | 美国图书馆协会未来图书馆奖获奖项目分析及其启示 | 2021 | C类 |
5 |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信息资源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及反思 | 2020 | C类 |
6 | 中澳公共图书馆数字馆藏政策内容分析及比较研究 | 2020 | C类 |
7 | 文化治理视域下“农家书屋+儿童教育”运作模式发展研究 | 2022 | C类 |
8 | 城市阅读空间创新发展研究——以“莆阳书房”为例 | 2020 | C类 |
9 | 美国法律图书馆员教育项目研究 | 2020 | C类 |
10 | 美国高校图书馆成效评估研究及启示——基于ARL2010—2018年图书馆评估大会的分析 | 2020 | C类 |
04立项情况|思政探索
课程自开设以来,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凝聚教学团队力量、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研互促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2005年,该课程被福建师范大学列入本科教学优质教学与教案立项建设项目;2009年,本课程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8年获得校本科教改实践立项,2019年被纳入校首届“金课”课程建设;2019年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2021年,课程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建思政育人教学基地。
课程响应思政教育号召,融入思政建设,创新信息资源建设课程知识体系。把“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图书馆精神与保障人类信息获取与检索的职业使命潜移默化地教育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为事业服务、为国家效力的良好职业理念;增加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事业发展纲要、古籍保护条例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与国家需求的内在联系;增加全国图书馆意识形态空间建设和红色资源特色馆藏建设案例和经验的分析,深刻体会信息资源建设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中的作用等。
图3 思政进课堂之红色资源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