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思政工作2

小吃入档,风味永存 ——记社会历史学院科技立项活动之泉州站

时间:2016-09-08浏览:127


“留住古早味,留住乡愁。”2016年8月20日至21日,以《地方小吃入档化应用——以泉州西街小吃为例》为课题的三名科技立项小组成员走进泉州西街,开启为期两天的“泉州小吃”社会实践调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失传,产品机械化又日益加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泉州手工小吃的传统味道,为了更好地开展调查,小组成员通过采访泉州当地人,选择认可度较高的古早味,通过网络、查阅图书等途径寻找有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信息并结合当地人风评确定了润饼皮和牛肉羹两个地方特色小吃。


20日上午,小组成员走进泉州西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老金钟润饼皮,观摩了润饼皮制作并拍摄视频。传承人傅国英向小组成员介绍了润饼的由来以及制作润饼皮的技巧,谈起润饼皮制作手艺的传承方面,她说道:“这门手艺从祖父辈传承下来,但今天下一代虽学会手艺,但由于润饼皮薄利,劳动强度大,目前不考虑接手。”采访中多次流露出其对于手艺传承的担忧以及惋惜,最后傅老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了小组成员“小吃入档”的做法。


20日下午,小组成员慕名来到泉州“无名”牛肉羹小吃手工作坊,记录了牛肉羹制作,从如何选材,切肉到手工打羹的过程。传承人柳师傅向小组成员讲述了关于牛肉羹的做法,以及如何在不使用机械、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持牛肉羹的口感,并热情邀请小组成员品尝。


访谈中,柳师傅提到,制作秘诀在于恒心与毅力,手打牛肉靠的的是手劲和耐力,光有蛮力没有毅力是做不好的。“三分工作一分休息”的做法最为忌讳,因为一旦停下,牛肉口感就大打折扣。谈起传承人,柳师傅的上露出尴尬,“这种体力活很少能胜任,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来,我是很欢迎有人来学的,但(他们)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让小组成员在品味泉州特色小吃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小吃传承现状之令人堪忧,通过对传承人的走访,小组成员更加坚定“小吃入档”的决心,并希望借此留住古早味,永存几代老泉州人的风味记忆。


(供稿/社会历史学院  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