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18:00,厦门大学的黄顺力、张侃两位教授应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邀请,以“我心目中的好的学位论文”为主题开展学术报告。本次讲座在校部第三会议室举行,由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叶青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座无虚席,吸引了我院各年级的学生前来聆听。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张侃老师,张教授认为好的硕士论文、好的博士论文没有明确的准则。但是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应该懂得本领域的研究方法,学会一套比较规范的研究程序,当毕业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学到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硕士论文的撰写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收集、编排上,可以提供新的资料,或从旧的资料中挖掘出前人忽视的、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全面阅读你所研究领域的资料,总结出学术史的脉络,做概念化、体系化的梳理和提炼,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得出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达到硕士论文的要求。
而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应在毕业后能在所处的领域独当一面,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博士论文的选题极为重要,要注意材料的阅读,关注学术领域发展的动态、前沿的问题。再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内化于研究过程中,将概念内化于论述过程中,在结论中有所辨析、有所提炼、有所创造。最后,思考论文比前人多说了什么,总结出研究价值,达到这一步,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形态可出。
接下来,黄顺力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以下几点经验:首先,选题最为关键。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选题不仅要具有学术意义,还要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于历史学论文来讲,最重要的是史料。论文撰写过程中,史料收集要尽量的齐全,将文章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创新。接着,论文的整体架构。论文撰写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有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若无法继续撰写时,要返回选题,对选题进行调整。但是选题方向应尽早与导师讨论确定,在不断的写作和研究过程中确定选题。最后,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了解研究领域方面的现实成果,考虑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可以创造价值。黄教授特别提到,从以上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外,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
两位教授所分享的学术经验内容充实,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同时,两位教授均认为,本科阶段的同学应打好理论基础,硕士阶段应掌握研究方法,博士阶段应开阔视野,并从理念上到行动上都能有自觉的学术意识。通过本次讲座,相信对即将开题的同学和进行论文撰写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
(供稿/社会历史学院 林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