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闽浙协同 教泽相承 | 我院组织闽浙中学历史名师系列交流活动

时间:2025-04-09浏览:10

为深化跨区域历史教育协同,共筑教研管理新生态,2025年3月24日至25日、3月28日,“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班赴福建福州、泉州两地展开闽浙两地中学历史名师交流活动,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共话课堂创新途径。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委员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福州高级中学与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协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协同联动,旨在通过院校交流、同课异构展示、专家分享等形式,围绕教育改革与管理,探索不同地域历史教育开展路径,推动了跨省教研资源共享、教学案例共研和师范生培养模式共商,为跨区域合作交流与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双城联动:齐聚榕泉,深耕教研

活动从坐落于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福州高级中学高中部开启。正高级教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福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骆志煌从其与浙江的渊源切入,阐述了浙闽两省在教育创新上深度协作的潜力,并对浙江名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会上,骆书记简要介绍了福州高级中学作为福建省示范高中和福建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项目“人文高中”的发展历程。谈及历史学科,骆书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其独特性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鼓励历史教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深度学习中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在名师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中,福州高级中学的陈晓珊老师与浙江省平阳中学的徐丽珠老师以《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开展同课异构。陈晓珊老师以“谁建造了石头城”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史料对比分析、历史地图判读等活动,探究非洲大津巴布韦与美洲印加文明的地理环境特征及文明成因,并引导学生结合考古证据展开讨论,深刻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徐丽珠老师则从问题设计、对话引导以及学生活动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多源与多元的视角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提升到人类文明发展统一规律的高度,赋予了本课更为深刻的内涵。

福州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翁莹老师作《素养导向的历史深度学习系统建构——从教材解构到知识建模的实践路径》专题分享。分享锚定深度学习,内容涵盖教材资源深度开发、学科素养落地路径及教学目标科学设计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可操作性方案,助力历史课堂提质增效。同时,在福州一中,福州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陈清辉老师作题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专题分享。陈老师立足“双减”背景,提出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将社会实践融入历史教育,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与作业设计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践、创的融合与转化。

同日,“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班赴福州第一中学初中部交流学习。福州第一中学洪逸威老师与温州第八中学的潘略辉老师同课异构,都融入了AI技术带来了精彩的《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一课。洪逸威老师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导入,巧设情境——“重生之我是张择端”,组织学生依据史料,生成AI历史画作,并引导学生对AI画作评价。潘略辉老师则利用AI技术进行时空穿越,以不同的画作构建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深挖图片细节,在具体场域中指向真实问题,在问题中驱动学生思考。潘老师在图片史料的处理方面技术之娴熟,引发了台下师生的热烈讨论。

3月28日,“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班赴泉州第一中学高中部交流学习。上午,泉州一中的刘宇勋老师和浙江龙游中学的史爽老师就《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展开同课异构。刘宇勋老师藉由泉州的世遗资源创设历史情境,以“泉州如何连接亚洲文明”为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设计丝路情缘短视频脚本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古亚洲文明的多元与交融。史爽老师以文明的冲突论与交往论为教学主线,深度挖掘教材史料,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交流、贯通古今的重要地位,最后导向文明在差异与互鉴中并存发展的历史解释。史老师的课堂学术性突出,层层推进,呈现了较强的思辨探究色彩。

随后,评课活动在泉州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少勇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两位浙派名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前者以“有趣、有梯度、有历史味”高度概括这两堂优秀历史课的共性特征,后者从教学立意、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的角度提炼了主旨明确、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三大优点。晋江一中杨伊琳老师以“稳健大气”和“博学激情”二词点出了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并分享了文本解读导向素养落实、价值引领凸显课堂深度的听课感悟。最后,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作总结,充分肯定了两节历史课堂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思维培育的借鉴价值,同时也从板书设计需兼顾创新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应平衡好探究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下午,泉州第一中学的傅玮珺老师和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初级中学的于淑丹老师执教《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课。傅玮珺老师执以“榷场”为线索,通过创设AI智能体,巧妙还原榷场交易场景,让学生在榷场博弈中理解多民族政权间的“和战”与“融通”,感悟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课堂深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AI赋能历史课堂的新样态。于淑丹老师则以“苏颂的朋友圈”为叙事主线,匠心独运地设计了“时代特征”“以诗载史”“以图话史”三项探究任务,创设生活化的历史情境,通过问题驱动营造出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而轻松地参与探究活动,打造出一节富有人文温度又颇具思想深度的历史课堂。

两位老师的精彩呈现引发了在场老师的热议。评课教师指出,傅玮珺老师借助AI技术为历史教学服务,同时不失历史学科的求真本质,体现了“以技术为用,以史学为魂”的创新实践,为促成历史学科数字化转型探索了新道路。于淑丹老师的课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大历史观,在方法指导上强化实证思维,在情境创设上注重古今贯通,在价值引领上凸显文化认同。这种“有学理深度、有视野广度、有思维力度、有人文温度”的历史课堂,为促进闽浙历史教学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本。

其后,叶少勇老师以《教学评一体化下24年福建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为题,聚焦“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考历史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特点与应对策略,向与会教师们分享了2024年福建高考历史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在本次分享不仅开辟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转化新路径,更以历史学科为纽带,架构起闽浙名师交流研讨的桥梁,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校对话:名师齐聚,共论育才

3月25日,闽浙中学历史名师交流活动在我院举行。孙建党院长代表学院对“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班一行表示热烈欢迎,黄建兴副院长在会上介绍了我院在历史教育领域的办学特色与成果,表达了深化两省教育合作的愿景,希望通过资源共享推动历史教育创新与学术研究发展。

随后,我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福建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委员会秘书长郑士璟老师作《大道至简:例谈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实施与转化》专题分享。郑老师倡导“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呼吁构建“对话式”课堂生态,关注学生个性化表达与思维过程。通过融合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使历史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社会智慧与幸福生活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展望协同:教研共生,赋教未来 

此次交流活动为两省持续深化协作埋下关键伏笔。福建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将以此为起点,探索构建“双省双驱”协同育人计划,依托“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联合开发跨省教育实践评价体系,推动闽浙历史教学与师范生培养深度协作,构建历史教师职前职后贯通培养链。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我院历史学(师范)专业首次突破省域限制,赴浙江省宁波科学中学开展教育实习,开创省内高校历史师范专业跨省中学集体实习先例,打通了闽浙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以闽江之畔与钱塘江岸的教育合作为契机,这场跨越山海的教学对话通过高校协作、跨省联动与名师资源共享等机制初步实现了闽浙历史学科省际教研的首次突破。在探索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路径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探索与区域协同育人的实践尝试,将进一步演化为贯通学科建设、师资培育、文化传承的流域性创新模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为新时代历史教育改革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