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精准把脉,深度下沉——202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下沉式”教师培训(顺昌县)第三次集中培训圆满收官

时间:2024-11-06浏览:13

为贯彻《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下沉式”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闽师办〔202410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专家名师的引领作用,提升一线教师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114-115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协办的202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下沉式”教师培训第三次集中培训(顺昌县历史专场)在顺昌县顺利举办。本次活动课程由我院学科教学(历史)团队设计,以学科教学力量为支撑,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的送教讲师团和顺昌县历史学科53名教师共同参与。

一、专题讲座,指明方向

福建教育学院谢彪副教授开展了《深度研究教材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以八上第四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为例》专题讲座。谢老师围绕中学历史教学对教材内容探究、教学目标设置展开,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变化与素养导向,结合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课程实例,阐述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情,灵活掌握授课的层次性,从而处理好不同层次教学的难易度,突出素质培养的要求。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正高级教师吴晓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建议》专题讲座。吴老师立足于新课标要求,从关注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评一致性、紧扣核心价值培育和引导学生思维方式转变四个方面出发,结合中学历史真题与教材内容,阐述对应教学建议。吴老师指出,教师在新课程要求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渗透核心素养培育,强化对于唯物史观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提升学生答题逻辑表达。



福州八中的林婷老师带来《知识为基、提升能力、落实素养——2025届历史一轮复习的备考与交流》的专题讲座。林老师作为一线教师,从自身丰富的经验积累为培训教师分享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做什么。林老师强调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国家层面重要文件、历史课程标准等权威文本为教学研究指导,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落实素养。在此基础上,高中教师要将学习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做到高中三年一体化教学。高一做好初高衔接、取舍得当,夯实必备知识;高二做到选必融合、中外对比,通过专项训练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高三一轮复习夯实通史基础,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落实核心素养。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丘新洋博士带来了《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内外的中央红军长征史》的专题讲座。他从长征的概念、参与者的构成与特点引入,结合初高中教材表述,将教科书关于红军长征的叙述与未刊档案和包括回忆录在内的已刊档案等史料相结合,展现了长征史上的诸多生动细节,分析了会议与事件背后的原因,揭示了历史真相,挖掘出历史教科书的深层含义与价值,有助于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准地传达历史精髓,理解为何红军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泉州市教科院叶少勇老师带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专题讲座。叶老师以丰富的教研与命题经验,分享了“四新”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评应加快转向教学评一体化。 叶老师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情况,要将评价贯穿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基于核心素养水平明确教学目标。随后,叶老师结合自身实例对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了解读,点明了命题理念转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分析了目前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因此,指向高考的历史教学要注重反馈修正,使教学评一体化循环发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最后,叶老师分享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要精选试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高三复习时的教研集备与化教为学。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郑士璟主讲《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守正与创新之路》专题,聚焦教材内容变迁与特色,剖析教学新维度。郑士璟教授从中国“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谈起,明确了学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并深入解析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传达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育观念。他强调,在紧跟教材变革的同时,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此实现史学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示范引领,深耕课堂

初中篇

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主题,安溪一中的许圣娇老师和顺昌第一中学的陈捷老师进行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课异构的新授课教学。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泉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泉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许圣娇老师,以《新青年》杂志为线索,围绕“读刊说史”、“论从录出”、“我研我知”等活动情境设定,以“先进思想推动社会发展”为灵魂主线,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创刊背景、文章的目录、内容摘选等历史细节处着手分析,推导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认识这场运动中陈独秀一代青年为改造国家所做的努力,加身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进行文化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

顺昌第一中学的陈捷老师以影视作品中百姓争抢人血馒头的情况引出“国家病了”的结论,以此为情境展开,对中华民国时期出现社会问题进行探究。陈捷老师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史料,设置“探病症”“寻医方”两大环节,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进程、代表人物和主要阵地、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最后,陈捷老师让学生设计自己眼中的《我的新青年》特刊,培养学生收集文献材料,概括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高中篇

南平一中的赵福平老师选择了选必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为培训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示范课。赵老师将选必内容融合,对中国古代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与中国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两个阶段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对中国古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与近代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方面进行了背景知识铺垫。在此过程中,注重学法的传授,明确审题要关注三要素,从多角度分析回答问题。赵老师围绕本课两个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民族制度的当代发展。通过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因素与地理因素,从相关历史文件出发探明建立的现实因素。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从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理解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紧密关系。最后,赵老师总结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发展与完善的历程。

随后,顺昌二中的吴丹青老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同课异构。吴老师以国外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攻击与误解的现实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带着自发的爱国情怀学习本课。本课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分别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含义、施行原因与深刻的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原因是本课的重要内容,吴老师结合地理思维分析历史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次串联该部分内容。从宏观上中国古代长时段历史来看,吴老师通过孝文帝改革、唐、清的民族政策展现各民族不断相互交融,使用“交融”一词与“融合”相比强调中国古代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更加尊重民族间的差异与平等。从中观上近代中时段来看,分析晚清边疆危机的爆发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民族政策变化,点明民族政策的不得当便会带来负面影响,与中国古代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相对比,突出了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从微观上,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孙中山的民族理念进行对比,总结只有尊重民族平等,以和为主的民族政策才能得以继承与延续。

三、"深耕细作,共学互研"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每一堂课的播种与收获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与智慧。而评课环节,则如同一场及时雨,它不仅滋润着教学创新的萌芽,更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我院谢彪副教授和泉州七中正高级教师吴晓宁老师、福州八中的林婷老师与我院周至杰副教授分别对初、高中同课异构示范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初中篇

在许圣娇老师和陈捷老师分享完备课思路后,谢彪副教授首先对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度赞扬,肯定了两位老师对于图文史料熟练运用的水平,同时也认为两位老师在教学主题上都各具特色。谢彪副教授还指出两位老师在史料应用合理与容量问题上仍存在不足之处,历史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正确把握课程容量,深度挖掘历史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史料的能力,从而落实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泉州七中正高级教师吴晓宁老师从史料的选取与运用、学生主体问题、教学评一致性问题、学法指导四个方面出发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评价。吴晓宁老师强调,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精选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要牢牢把握好史料运用的目的,要通过对史料的运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吴晓宁老师还进一步指出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方法与学习目标相适应,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来验证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高中篇

福州八中的林婷老师先从课程定位出发,强调如果作为新课应该以课标为教学导向,将教学重点放在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上,作为公开课也可增加更多的学生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其次,建议两位老师应该深挖教材,教材中的材料经典且具有一定的高考评价指向,本课便可通过教材图片进一步分析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最后,林婷老师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的立意,她简要介绍费孝通先生关于民族实体形成的论述,为本课的定位提出新的理论指引。

我院周至杰副教授先通过三个“建”总结这组同课异构的教学特点。首先是建立联系,两位老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脉络、师生间互动联系、问题间的联系,构建起有意义的学习。其次是建构思维,两位老师都注重学法的指导与利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思维培养,指向有效学习。第三是建筑价值,本课带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素养指向,两位老师都构建起有温情的历史课堂,感受到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刻内涵。周至杰副教授在总结概括之上,对本课提出新的延申。首先,他指出本课两位老师都关注到“民族”这一概念,但对“国家”的概念有所忽视,而近代民族主义之下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这与当代中国的形成有所不同,中国的民族构成也并非单一化。他进一步指出老师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对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的重要贡献。第二,要进一步明晰历史发展的脉络,描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的历史阶段,建构历史思维。最后,要关注历史上的人,关注历史细节,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还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选择背后原因。

春日之魅,在于花明柳媚,生机盎然;学习之悦,在于持之以恒,开花结果。本次福建省基础教育“下沉式”第三次集中培训(顺昌县历史专场)圆满收官,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公开课、评课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为每位参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拓宽了参训教师的教育视野,深化了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也为提升福建省历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