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2022暑期“三下乡”】“研学+拓岗”我院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

时间:2022-07-11浏览:54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感受文化魅力,7月9日,我院暑期“三下乡”砺青社会实践队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学。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浓浓情谊。走过悠长的游览路线,一个又一个历史印记,一件又一件珍贵文物,深深地刻画出血浓于水的亲情。队员们籍此近距离感受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五缘”,倾听祖国大陆对海峡对岸同胞的声声呼唤。参观完展览,实践队员李晓感慨道:“同祖同根不断缘,有朝一日终必圆,两岸同胞骨肉情谊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顺应历史大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文博机构是我院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去向之一,借此机会,我院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访企拓岗,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座谈会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王辰虎详细介绍了博物馆概况和目前文博人才需求导向,其中文物修复相关专业人才尤为紧缺。他以校友的身份寄语实践队员,珍惜韶华,不负青春,提高专业素养,锤炼过硬本领,期待越来越多同学选择文博事业,加入文博队伍,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到闽台缘博物馆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也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和期待,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随后,实践队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习。在活动开始前,实践队巧遇在此参访的校党委书记潘玉腾。在听取了实践队的研习成果汇报后,潘玉腾指出,开展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希望同学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扎实开展好各项活动。泉州作为世遗之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发挥专业所学,做到知行结合,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队员们仔细查看展馆中陈列的宋元时期在泉州经商的外国侨民、传教者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石刻,感受着古泉州民族与宗教之间深度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感叹“海丝”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馆中大量独特的海外交通贸易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古泉州辉煌的海洋文化,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朽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天的研习之旅,实践队员察古观今,边走边学边思考,从海丝古迹的兴废变迁中、从古代文明的交流融合中、从两岸同胞的交流互动中,探究规律、总结经验,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历史思维、获得历史启迪,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实践队员研学体会

在参观了泉州闽台缘博物馆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对于泉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闽台缘博物馆内,通过讲解与实景布场感受闽台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文缘相承、商缘相连的历史事实,仿佛将闽台先民的生活场景与民间习俗再现于眼前。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则更加展示了泉州历史多元的一面,印着刺桐花的十字架、拥有四翼的天使、运送出海的奇珍异宝……让人深刻感悟泉州在宋元时期的海洋文化、宗教影响以及航船历史等。

两所博物馆,都把岁月留在刺桐城的踪迹完整地在观赏者面前铺开。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在这次实践活动后,将我与泉州的历史文脉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也为泉州的历史文化而自豪;而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从理论到社会实践,也更加认识到,历史知识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与深刻内涵。

                                                 ——2020级历史学黄玮佳

作为一名预备档案人,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有幸参观了泉州档案馆侨批分馆,近距离感受福建省档案特色——侨批档案。泉州侨批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它不仅承载着数百年来海外华侨的乡愁和思念,更承载着他们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侨批档案做出指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而我们新一代的档案学专业大学生也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记录侨批档案与历史,弘扬侨批文化与精神。

                                                    ——2021级档案学黄卓歆

跟随实践队穿过五店市的街坊小巷,我不由被古厝里的红砖飞檐所深深吸引。漫步在纵横交错的石径上,雨水冲刷石径的痕迹,脚底凹凸不平的触感,好似向我诉说着千年古风的记忆。一面黏土红墙,堆砌着中原人融入闽地的记忆,带我闯入故时的泉州,嗅到北方带来的泥土落入洛阳江里于民长安,听见伊斯兰传教的声音……我试图脱离,却看见来自北方的风继续向南,换来海外的风。海风洗刷着古厝的红砖,融来了一抹白色。古厝里的红砖带着游子的一身乡愁,与绿枝红叶掩映。树上的枝叶向东南展开,脚下的土地何时能等来红泥。我似乎已经看见东南的枝叶开出刺桐红花,秋风吹落了东南的枝叶。耳旁的南音穿过记忆把我拉回现实,一揉一捻,一柔一念,声音还是填满了心底、走出了这里。

                                                    ——2021级图书馆学郭宇帆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高度发达,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第一大港,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涂门街上,关岳庙与清净寺并排而立,关岳庙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庙宇,而清净寺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伊斯兰教遗址,在一个崇尚儒道佛的时代,伊斯兰教建筑却能与佛教建筑毗邻,可见泉州的开放包容程度。不远处就是整个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府文庙、带有印度教痕迹的开元寺等等。

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共处一个小空间内,不禁让人有一种时空的错乱感,早在一千年前,泉州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已经具有现代对外来文化那种包容的意识,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宫堂,忽远忽近的香火,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是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是文化历经千年不朽的见证。

                                                    ——2021级历史学周锴淇

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泉州底蕴深厚又极具包容的文化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夏日的夜晚,我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切身实地地去感受了泉州古城蕴含在其红砖瓦砾中的文化底蕴。在现代艺术与古风韵味并存的大街小巷中穿行,用脚步去丈量,用眼光去见证,泉州如何用一种“修旧如旧”的方式将古城的风貌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光所及,每一处红砖,每一根石柱,都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沧桑气息迎面而来,思绪随着讲解员的话语回溯成百上千年的时光,去铭记这段历史,感受这种文化。在闽台缘博物馆、侨批馆和海交馆,我也看到了泉州文化的极具包容。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能够在此和平地共处,传播自己的教义;海外的华侨心系故乡,思绪化作一封封“侨批”,远寄回外出务工的钱财和游子的思念……如此上千年风雨的积淀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交织,形成了泉州城别具一格的深厚文化。

                                                    ——2021级历史学陈杰

寻访英雄地,感悟民族魂。伴随过去的脚步,翻开历史的篇章,于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之际,我们的实践队来到了郑成功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探寻历史的痕迹,我们深入地了解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倾其一生所创造的丰功伟绩,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从展厅中陈列的“文韬武略、少年英俊”、“北伐抗清、威震东南”和“收复台湾、建设宝岛”三个板块中我们认识到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英雄,两岸同胞共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最重要的是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郑成功文化中最具当代价值、精神力量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大力弘扬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进两岸共同历史记忆和发展共识,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021级历史学周鑫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此次社会实践地点选在了泉州,其实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实践中,其实我也打开了新的视野,接触了一些此前未有接触或未深入了解的事物,于是就有了很多新的收获。

艾苏哈卜大寺(圣友寺),虽然就在家附近,但二十年来我从未踏入,这次我进入了庙中,我得以对庙内保存的一些石碑石刻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考究,进入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庙内的石刻有大明皇帝对保护伊斯兰教活动的谕诏,也有那几块被好事者搬来的清净寺石刻,上面记载的内容,对我们研究泉州文史的同学来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史料,从中我获取了关于庙宇历史的相关信息,也对我的论文撰写工作提供了帮助和启发。

五店市,这是晋江创新保护闽南传统建筑的典范,徜徉于五店市中,红砖瓦、红砖墙充斥其间,在这其中既可以集中地去欣赏古韵悠长的闽南传统民居,还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以高甲戏为代表的闽南特色戏种,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起来保护和呈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对发展泉州的文化旅游业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2020级中国史许晟恒

长桥古道绿水边,老党员的话记心间。善祥爷爷语气亲切诚恳,五里桥的故事娓娓道来。话里全是些我未听过的故事和没有补课的常识,爷爷说这是不可忘记的东西,我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深感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够。而在五店市与爷爷的再次相遇,更觉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第一次到郑成功纪念馆,馆长姐姐的讲解太好,我对郑成功的人生轨迹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上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我深深感受到这次实践研学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社会,回味无穷。

                                                    ——2021级图书馆学许锦诗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来到了泉州。底蕴深厚的泉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泉州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古老。不同于福州市区,泉州市区里的建筑与陈设,都透露着历史的气息。在郑成功纪念馆,我们了解到了郑成功的一生,了解到了民族英雄之所以是民族英雄,这其中有他自身的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泉州的文化,不是我两三天就可以体验完的,泉州的风情,也不是两三天就可以感受透彻的,泉州的历史,也不是两三天可以翻看完的,希望之后还可以有机会深度体会泉州的点点滴滴。

                                                    ——2021级图书馆学陈夏

虽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了解泉州。这一段旅途中,我既进一步了解了泉州的传统文化,又为海外华侨的爱国之情而动容。在先前,每次看到各种古厝时,我仅仅只是对这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表面赞叹不已,而在这次实地的研学中,我进一步了解了传统古厝一砖一瓦的由来,对古厝的窗棂、门楣、建筑格局的由来、背后故事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也从各种古厝建筑的不同,感受到了当时各大家族严格的家风,以及人们对家风的传承。尽管有的人身处国外,但在家乡的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不管身处何地,依然想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献出一分力,我想,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2021级档案学朱璇璇

此行让我感受到了海峡两岸血脉相承和闽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历史书上,我看到了闽台两岸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看到了海峡两岸一衣带水的情缘,但当我真正身临其境,进入闽台缘博物馆,来到郑成功纪念馆时,我才仿若真正感受到了、触碰到了那条割不断的海峡纽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的力量又是强大的!我们要发挥专业所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我们齐心协力,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1级历史学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