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聚焦

记忆里的陈景润——专访陈景润的中学老师陈荫慈老先生

时间:2020-09-10浏览:1603

发布时间:2020-09-08作者:口述:陈荫慈 整理:叶青、叶蓓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要谈陈景润,英华中学是避不开的。从英华中学的懵懂学生,到英华中学的资深教师,我的大半辈子都与英华中学有关。陈景润和我之间的渊源,也在英华中学缔结,我与他既是“表兄弟”似的亲戚关系,也是“吾为师,彼为生”的师生关系。

近代新式教育下的福州英华中学

我出生于1922年, 1947年进入英华中学任教,到2001年,前前后后从教54年。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教书。我早年就读于英华中学,随后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学习,毕业之后重返母校任教,在英华中学落地生根。

英华中学是现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之一。该校于1881年由美国传教士麦铿利在福州仓山创办,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华中学的首任华人校长陈芝美,是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学的毕业生。

“办学校不办则已,办,就要办一个第一流的中学”!这是陈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建设学校,他曾6次赴美讲道,募集捐款。他在英华中学实行美国式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学科设置丰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留美博士担任主要科教员,校汇集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学风严谨、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

学校崇尚民主精神,主张兼收并蓄,有较为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教师有充分的授课自主权。有教师在课上讲授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后为国民党特务组织知晓,他们派人到学校抓师生时,是学校出面保护了师生。

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校师生养成了不盲目随从、勇于探求真理的独立思考精神,也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和革命志士,如林森、黄乃裳、侯德榜、陈岱孙、沈元、王助、陈景润、杨申生、孙道华等都是该校的校友。

我很欣赏陈芝美校长的办学理念,也在深厚的母校情怀驱使之下,大学毕业后回到英华中学教书。在这数十年的教书生涯中,陈景润虽与我之间师生情缘不长,但他无疑是我所教授过的学生中最为优秀的一个,他从英华中学走出去,并成为英华中学最为骄傲的学生。

陈景润在英华中学的日子

1948年,陈景润进入英华中学高中部求学。当时我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每周负责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物理等7个课程,共21节课。一开始,因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我熟识的学生大多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沉默寡言的陈景润不在其列。

后来,因为“表兄”的关系,我才开始留意他。

抗战期间,世道纷乱,许多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内迁。当时居住在南平的大伯母,对前来避难的同亲多有照顾,这其中有一位我且唤作“表兄”的同亲。他在南平邮电局工作小半年,局势稍稳才返回福州。

大伯母与我家交情甚笃,得知我与妹妹在福州求学,便介绍我们与“表兄”认识。据“表兄”介绍,陈景润与他之间也是同亲关系,两人以表兄弟相称。我年长陈景润11岁,算起来,亦可唤他一声“表弟”。我与陈景润的故事,亦从这里开始。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其父是邮政局职员,其母是家庭主妇。他父亲因常年在外奔波,所见所闻较之常人更广。在表兄口中,他在生活细节方面比较随意,吃穿住不太讲究。大抵后来陈景润这方面“不羁”是有点“继承”他父亲的吧。

当时我在高一年级讲授平面几何课程,主要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和授课,重在知识点的传授。印象中,陈景润是一个平常而普通的学生,并不起眼。为了更多地了解他,我查阅了他的成绩单,他的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学习比较好,但在班级里远不算拔尖,在数学上也并非天赋异禀。

一般而言,平日课堂上,学生中会有活跃分子,上课积极抢答,下课缠着老师咨询,而陈景润并非这类学生。他在我的课上只是认真听讲,课堂讨论环节,他也不怎么开口说话。但有时在课上与他四目相对,我又总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的睿智和聪慧,因为他早已计算出答案,只是不喜争抢,不善表达而已。虽然课堂上寡言少语,但他喜欢学习,平日读书相当用功,近乎痴迷状态。当时同学戏称他为“bookworm”, 就是书虫、书迷、书呆的意思。英华中学的图书馆借书卡记录着陈景润借阅的图书:大学丛书《微积分学》《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实用力学》等。

随着高一课程的结束,我与陈景润之间交流渐少。后来,他从英华中学毕业,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我与他之间便几无联系。再相见时,他已是知名校友,受邀参加校庆。虽然那时他已经享誉中外,但每次看到我,他依然会站起来亲切迎接,这份尊师重道的情谊令我感动至今。

数学高峰的起点

陈景润一生成就之大,远超英华中学同期的师生,但要论陈景润的数学启蒙,毋庸置疑是在英华中学求学期间。高中时期的陈景润,正值思维敏捷,兴趣广博的绝妙年岁,他定睛遥望数学高峰,并开始奋力攀登。

在英华中学,除我与陈景润有一段颇深的渊源外,我的同事陈金华也曾与他有过一些交集。陈金华与我既是高中同学,亦是大学同学。陈景润高二时,成为陈金华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积累和打磨,当时的陈景润,逐渐对数学显现出浓厚的兴趣,从他当时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目中可见端倪——《微积分学》借过2次,可见他是下了功夫钻研的。在课后,陈景润也时常向陈金华讨教数学问题,并向他借阅书籍,较之高一更为积极、主动。我想,大概是他找到了兴趣所在吧。

应该说当时的英华中学对陈景润数学启蒙有直接影响的,除了如前所述学校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沈元。

沈元是福州人,我国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也是英华中学学生,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后又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即将爆发,北方战乱频发,南北交通受阻,已经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的沈元回福州为父奔丧后,接受母校应聘从教的邀请,成为英华中学一名数学科的代课老师。

沈元思维极其活跃,想法新奇,上起课来与我们大多数任课教师不同,他教学“毫无章法”,讲授的内容也完全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生动幽默,学生非常喜欢他。

数论是沈元讲授内容的“常客”,陈景润听他的课,总是两眼放光,神采奕奕,课堂互动也增多,时不时还会应和几句,提一些问题。

在一堂课上,沈元给学生讲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数学是科学王国里最尊贵的王后。‘数论’由于它的高难度和重要性,就像是王后头上戴着的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两百多年来还没有被人们破解的难题,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颗明珠!同学们,大家好好努力吧,将来去证明这道世界难题……”沈元偶然的叙说,在陈景润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他对于数学的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开启了奋力攀登高峰的历程。

在英华中学求学期间,沈元关于“猜想”的故事激发了他的求知兴趣,引导他未来人生成长的轨迹。当时年轻稚嫩的他,对于数论无疑是兴趣盎然的,且一头栽进去,发觉越研究越难,越难便越想研究,成为他一生事业追求的精神基石,历经种种艰难的困扰却矢志不移,最终如愿摘下了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正如陈景润在纪念母校75周年时敬录华罗庚老师教诲的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刻苦。”陈景润非常敬仰华罗庚老师,身体力行这句至理名言。

口述:陈荫慈 整理:叶青、叶蓓

(叶青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叶蓓系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教师)

原文链接:

记忆里的陈景润——专访陈景润的中学老师陈荫慈老先生-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9/t20200908_35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