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聚焦

媒体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学理中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光辉历程--叶青

时间:2021-08-27浏览:404

                    【聚焦学理中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光辉历程

2021年08月26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叶青


      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家国兴亡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五四前夕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和建造一个全新中国的共同信念,使受不同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起,结成反帝反封建、宣传科学和民主等思想的统一战线。五四以后开始产生意见分歧,终至分道扬镳。笔者认为,民众立场的差异是知识分子选择不同道路的重要因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走向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光辉历程,剖析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生足迹,有助于科学总结经验教训,坚决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成为激励新时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四前夕不同思想类型知识分子结成统一战线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势力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仍在黑暗中徘徊。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以《新青年》为阵地,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从第2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最初基本上是陈独秀一人负责。1917年编辑部迁入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相继加入,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由原来的陈独秀个人负责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从此,它有了一定的集体领导,有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新青年》编撰者为核心的新的文化阵营。虽然这一批新文化运动的骁将,社会阶级地位、政治要求以及思想倾向,都各不相同,但在主张建设新文化、倡导新思潮、创造全新的中国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在《新青年》影响下,许多具有新思想气息的社团也相继成立。如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前夕出现的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分化也最明显的一个社团,学会的宗旨在筹备期间规定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对黑暗的旧社会深感不满,具有改革中国社会现状的迫切要求,满怀期望注视“少年中国”的未来,这些进步的社团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营垒的外围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恽代英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其他的知识分子或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或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他们各自写下自己的历史。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使先进知识分子重新认识工农群众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开始把眼光投向了人数众多的人民大众,并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知道别国的同胞们,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到他们的利益的,我们起而仿效,我们应该进行我们的大联合。”瞿秋白也认为:“俄国已经家喻户晓的‘到民间去’的运动,我们相信在中国也将很快开始。”五四运动使知识分子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到各阶层人民联合起来的巨大力量。劳动者以罢工斗争形式,支援由新知识分子们发起的爱国运动,加深了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认识,必须依靠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吴玉章是这样剖析自己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化:“以前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的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8年11月高呼“劳工神圣”,这口号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很快流传开来,并成为很多报刊的“时髦”用语。李大钊在得出要改造中国社会,“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的正确结论后,率先指出了革命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满怀改造社会的抱负,抛弃成见,脱下学生装,换上粗布衣,积极向劳动者靠拢。他们深入民间,到农村去,举办补习学校,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接近劳动群众,见证工农的力量,并最终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曾回忆同工农接近后所产生的深刻思想变化:“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作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毛泽东亲身的实践和体会很好地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正是和工农相结合,与工农建立感情,使他们逐步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放弃了那些不符合人民利益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阶级立场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终于成为人民的战士。正如邓中夏所认为:“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自然接近于无产阶级,后来趋向共产主义,以至加入共产党。”1920年鲁迅写《一件小事》,看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因而,鲁迅最终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勤工俭学留学生所走道路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范例

  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贫苦家庭,他们出国的动机主要是通过勤工俭学,掌握一定专门技能和科学知识来报效祖国。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何长工曾回忆:他们在法国、在欧洲干着各种脏活累活,有的人到钢铁厂和煤矿干很繁重的体力活;有的进手工作坊当小工;有的去餐馆当勤杂工,有的经常到市场打杂,如送牛奶,或到火车站、轮船码头上装卸货,给旅客搬行李、抱孩子;有时也去倒垃圾、擦皮鞋,或到建筑工地当力工。勤工俭学留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融洽了感情。同时,与国内知识分子相比,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便是能够从所在国更直接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陈毅旅法两年,感触是“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徐特立也曾回忆:“在法国我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大多数人不得温饱,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金钱上。这样的社会同样充满了不平,使我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前途。我回国后,就经历了大革命的风暴,参加了农协会工作。这时我才找到了党,政治上有了归宿。”因此,勤工俭学留学生们正是基于“他者”的观察与分析,相比于同时代人能够相对准确地发现资本主义文明也不能亦步亦趋,全盘端进,丢掉了原来的迷信和幻想。在行动上,从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少是一战期间或结束后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朱德、赵世炎、陈毅、聂荣臻、王若飞、李立三、李富春、李维汉等等。

  回望历史是为了启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知识分子本身而言,是否站在民众立场,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无疑极大影响着他们各自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知识分子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并赋予充满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教授)